新闻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院新闻

我校两学者在世界汉字学会第八届年会宣读论文 论证甲骨文为字母文字 公布夏朝真实存在的文字依据

作者:admin时间:2021-10-31

北京时间10月31日下午,受疫情困扰推迟两年召开的世界汉字学会第八届年会在韩国延世大学线上开幕,韩国著名汉学家、延世大学教授李圭甲主持开幕式。我校姜宗福、余思慧两名学者,通过线上分别宣读论文《基于甲骨文源代码的叙事性研究》《浅议甲骨文基于叙事的艺术构形》,首次向全世界公布甲骨文构形的八个字母,并公布了甲骨文里夏朝真实存在的文字依据。

开幕式结束以后,记者分别采访了这两名学者。已潜心研究甲骨文二十年的姜宗福系统地介绍了他在甲骨文研究领域取得的六项重大发现。

一是破译了甲骨文的源代码,找到了破译甲骨文的方法。他花了整整十年时间将8898个甲骨文(包含所谓重字)逐一极简拆分,最后得到了“丶、丿、一、丨、冖、凵、く、入”八个即表音又表义的源文字(象形字母),发现每个甲骨文并不是独立的文字,而是利用这八个源文字叙事的记录。如“商”字拆开为“辛”“丙”,记录了商人的祖先契被高辛氏(帝喾)分封于高辛为火(丙)正的历史,也揭开了成汤立国为何名“商”的秘密。

二是利用这些源代码可以破译甲骨文之前的早期陶文,说明早在商朝之前的南方神农炎帝(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时期,华夏人已经发明了八个最古老的文字,后人取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兼顾象形排列组合叙事,形成长长短短的叙事单元,记录上自南方神农时期,下至周初的历史。比如甲骨文黄即记录了黄帝生擒蚩尤,剥其皮为靶让老百姓射的历史。

三是通过拆分古陶文、甲骨文、金文比较研究发现,其书写叙事工具均为八个最古老的象形表义字母,造字规律完全一样,实为书写载体不一样的同一种叙事文字,刻在陶器上称陶文,刻在甲骨上称甲骨文,刻在青铜器上称金文。

四是将甲骨文与西方古陶文、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希腊文字、古印度文字等逐一比对,发现均起源于古老的象形文字,后根据不同的生活方式、地理气候条件采用了不同的简化方式,分化为不同的文字。从甲骨文易的简化与圣书体简化为僧侣体的简化方式完全一样可以印证,甲骨文与世界文字是同源文字。

五是发现了甲骨文里记录的夏朝存在的证据。如甲骨文夏是由首、廾、㠯(娰)、夊、八、土八个字拼成大禹治水的形象,翻译成现代文即“双手持工具缓缓前行扒开淤泥治水的娰姓部落首领(禹)”。又比如甲骨文“又”“㠯(娰)”为“九”,即记录了娰(禹)大手一指,将天下以水为界划为九州分治的历史。

六是研究发现,甲骨文是维护商朝统治的神权产物。姜宗福认为,成汤以商代夏后,夏人不服商人的统治,商朝政局不稳,频繁迁都。至盘庚推行“君权神授”,凡事必(占)卜,对叙事记录的需求暴增,进而形成了庞大的甲骨字库。这就是为什么古陶文数量稀少且不成体系,甲骨文数量庞大突然冒出的原因。

七是破解了汉字造字的规律。姜宗福研究发现,自最早的八个象形字母产生以来,汉字的造字方法从未发生改变,即古人根据需要选取8个极简象形字母中的若干字母,将所要表达的意思按照兼顾象形的原则,象搭积木一样,以其中一个字母为核心,从上、下、左、右等不同方位选择添加不同的字母构形,排列组合为长短不一的叙事单元:短的相当于单词,长一点的像短语,再长一点的相当于句子,最长的好比一个段落,经过时间的固化,演变成为第一批独体文字。后人以第一批独体字为核心字,加减字母叙事,形成了今天庞大的汉字字库。

另一位宣读论文的余思慧教授原本是一名画家,因痴迷文字,加入了姜宗福的研究团队,在姜宗福的指导下,专门从事甲骨文字构形研究。在她看来,甲骨文在叙事的同时兼顾象形,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文字,共用笔画、字拼字、字里含字、倒影构形,甚至还有三D细节描摹,其艺术之美似乎超越了那个朝代。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姜宗福先生基于甲骨文源代码的叙事性研究,对于文字实证商前文明的真实存在,解决汉字因多音多义、笔画繁复难于识读书写、不易传播交流的世界难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640.webp (34).jpg